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类 > 人民艺起评:《漫长的季节》到底高在哪?

人民艺起评:《漫长的季节》到底高在哪?

微信用户3年前 (2023-05-12)娱乐类1436

来源:人民网

《隐秘的角落》原班人马打造、双料影帝阵容、新悬疑风格……《漫长的季节》,是一部还没上线就备受期待的悬疑剧。从开分9.0到剧集完结时9.5,口碑不言自明。

演员演技在线、剧情吸引力拉满,这几乎是近些年高分悬疑剧的标配。得到更高一筹的评分、口碑,《漫长的季节》到底高在哪?能否成为悬疑剧天花板?

视角创新是观众感受最明显,也是令导演辛爽颇为兴奋的设计。影视剧尤其是悬疑剧中,普遍以中青年为主视角。前作《隐秘的角落》以三个孩子为视角展开,此次《漫长的季节》更是独辟蹊径,从出租车司机王响、妹夫龚彪、刑警支队前队长马德胜这三个人生失意的“老头”视角展开。以看似常规的套牌撞车案为切口,牵引出了18年前骇人听闻又扑朔迷离的碎尸案。三人年轻过、得意过,也和他们所在的北方小城桦林一样,经历了各种变故,而当他们老去,仍然笨拙而笃定地找寻案件的真相。以老人的视角讲述一代人和他们的一生,时间跨度足够大,也带有更为有冲击力的厚重感。

不得不提,形式创新更加大胆,给观众以尊重和惊喜。《漫长的季节》每集时长都在1小时以上,用章回体的叙事铺陈故事。比起常规悬疑剧偏好线性叙事、把逻辑链怼到观众面前的操作,《漫长的季节》采取1997年、1998年和2016年时空交错三线叙事,倒叙和插叙交叉使用,用草灰蛇线的方式制造悬疑,时而让人暗自揣度,时而又让人恍然大悟,可以说是刷新了观众的体验。

而镜头语言也别具一格,从意气风发开火车到蓦然老去开出租的王响,面庞从满面笑容到愁苦哀伤再到成为挂在墙上遗像的王阳……剧中转场巧妙而丝滑,充分利用视听语言来交代叙事的表达,表明了角色的职业、性格和年代的变化,烘托悬疑神秘的氛围感,让观众随之喜怒哀乐。

最为重要的,本剧提供了一种悬疑剧的可能性。为增强悬疑感,悬疑剧一贯的操作是冷色调、暗黑系、肃杀风,而《漫长的季节》反其道而行之,描摹了明朗爽利的东北秋天。天高云淡的背景下,是望不着边的玉米地、喷烟而来的火车,辅之以福尔摩斯华生“东北分cp”的东北式斗嘴,让人忍俊不禁。

每一个陈设细节都透露着人间烟火气,巧妙接合幽默元素和紧张氛围,所谓生活悬疑,并非在悬疑套上生活外壳,而是将悬案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城市的变迁描摹得淋漓尽致。或许,悬疑剧也不用千剧一面,节奏可以有张有弛,画面也能温暖明朗。

剧情已完结,悬疑已落幕。凶手是谁、真相是什么,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样重要,甚至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被牵扯进案子里的那些活生生的人、那座活生生的城。那些事情和那个时代是如何从他们身上驶过,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被生活吊打之后还能不能爬起来“往前看别回头”,这些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784.html

分享给朋友:

“人民艺起评:《漫长的季节》到底高在哪?” 的相关文章

高村的最高杰作:就是他自己的人生

高村的最高杰作:就是他自己的人生

(一)三月的一个大雪天,送来难得的读书天,找出高村光太郎的《山之四季》,读他的《山之雪》。(二)高村光太郎是日本大正昭和年间的著名诗人和雕刻家,年轻时游学欧美,是那个年代颓废文学的前卫红人,还曾经和三两知己一起创办杂志,引领日本现代文艺风潮...

幽默短篇:《没文化》

幽默短篇:《没文化》

01没文化真可怕饭局上认识了一位大哥,席间闲侃转·基·因食品问题,大哥很真诚地劝大家不要再吃转·基·因食品了,说对孩子伤害太大了。他孩子和他做亲子鉴定基因不匹配,就是因为孩子吃转基因食品把基因改变了,我们全懵了。问他这些知识都是听谁说的?他...

人到中年,心最累,情最深

人到中年,心最累,情最深

许多人一旦迈入中年门槛,就好似自己已经走进人生的余辉,­生命从此就被镀上了一层暮色,觉得灿烂不再,情怀苍凉。其实,­生命的每一段年龄自有风光的地方和情感的种子,而且多情还数中年。中年人经过大半生的磕磕碰碰,已经磨失了孤傲和好斗,修得有容人之...

抖音吸引粉丝的唯美句子

抖音吸引粉丝的唯美句子

一、与其违心赔笑,不如一人安静,与其在意别人的背弃和不善,不如经营自己的尊严和美好。二、要善良,要勇敢,要独立,要像小星星一样,努力发光。三、看开了许多事情,没什么非你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愿意留下来的人,就好好相处,彼此信任;想要远走的...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

下辈子,我想倒着活一回。第一...

等待枪决!肖斯塔科维奇。

等待枪决!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史上,继柴可夫斯基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这两位先后活跃于 19 、20 世纪的音乐大师,各自又代表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端。如果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弥漫着诗意、忧郁,多愁善感,音乐语言精巧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