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类 >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微信用户4年前 (2022-03-09)娱乐类2601

2022年,美剧最大的惊喜莫过于这部神作的回归。

最后一季了,且看且珍惜——

《我们这一天》第六季(最终季)

This Is Us

耿直的剧名就告诉我们一切,这是一部毫无噱头的美剧。

踏实讲故事,没有狗血撕逼、没有血腥大尺度、没有流量明星...但却有一股平凡治愈人心的力量。

说它是年度第一“鸡汤”,一点也不夸张。

这部暖到了无数剧迷的剧集,从2016年9月开播第一季,迄今已经更新了六季,每一季豆瓣评分都高过9.4。

新回归的第六季在豆瓣上高达9.6分,足以看出观众对这部剧的喜爱。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我们这一天》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温言软语地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成长生活。

这部剧中的每个人,都在琐碎地过着各自的生活。

他们其中一些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同一天生日。

比较神的地方是,《我们这一天》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多条时间线并进,通过剪辑无缝融合在一起。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这部剧虽然是多线条发展,但并不混乱。

叙事线索被编剧牵引得极为巧妙。

每集的结尾,一环扣一环。总是能在最后给予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的反转。(佩服编剧的脑洞...)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我们这一天》之所以大受好评,是因为剧中的每个角色都足够真实、打动人心。

在一贯狗血撕X、暴力血腥的美剧中,本剧从头到尾都只是家庭生活。

皮尔森家庭成为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我们遇到的死亡、领养、子女教育、爱情、亲情、亲密关系、中年危机...它都有涉及。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我们之所以爱看《我们这一天》,是因为这部剧有太多的美好,太多的感动。

人生艰难,所以更加需要这样温暖的作品提醒我们世间还有值得我们热爱的东西,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珍惜眼前的人。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目前《我们这一天》第六季已经更新到了第六集,喜欢这个类型的剧迷,一定要看啊!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134.html

标签: 美剧
分享给朋友:

“《我们这一天》这部美剧太治愈了!” 的相关文章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发表于2023-11-11 23:00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一个月涨粉超300万,播放量翻倍,打破涨粉瓶颈她只做了一件事!

一个月涨粉超300万,播放量翻倍,打破涨粉瓶颈她只做了一件事!

  短视频平台上的美食主播多如牛毛,这无需多说,出圈的人也数不胜数,想在千万人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便利店、超市测评的美食主播,陈一娜在两年时间积累了八百多万粉丝,成为快手的头部美食主播。但一味的测评总会看腻,头...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

一、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将生活中点滴的往事细细回味,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贵。日落...

堆堆儿

堆堆儿

  心一颤,看见了熟悉的背影。爱犬“堆堆儿”在远处的树丛中,不太可能吧,已去世多年怎么会突然出现呢?我呼唤着“堆堆儿”的名字,他居然跑到了我的身边,亲切的用头磨蹭着我的腿,太像了:大大的眼睛,微驼的小腰,长毛的小尾巴,天包地的小牙儿。 &...

雁南飞

雁南飞

  我站在大地上仰望, 你从我的头顶掠过, 原来你是匆匆的过客, 鸣叫着拍打飘飘的云朵, 去南方寻找生活的绿洲。 我静静的站在大地上, 羡慕你的自由与洒脱, 我的世界你来过, 你美的身影印在心底, 我等你回来的那一刻。...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

作者简介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1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