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微信用户1个月前 (08-25)诗词类74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阿城、王小波、王朔、冯唐都是北京作家。这几个人的作品风格有相似之处,也各有不同特点,都是我喜欢的。

北京作家的东西,语言比较生动幽默,能贫,读来让人有阅读快感。老舍是早期北京作家的代表,他的作品就很幽默,北京作家的幽默似乎是一脉相承的。


1. 阿城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阿城的代表作是“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篇篇都好,读了叫人难以忘记。


阿城写东西像老舍一样,摒弃华丽辞藻,生僻词汇也很少,普普通通的口语化的句子,凑在一起,情景画面氛围全出来了,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阿城不煽情,若无其事漫不经心地叙事,却让人读着读着就被打动了。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孩子王》里那个抄字典,背生字的孩子王,和《树王》里那个沉默寡言却极有主意的退伍军人,都让人读之动容。读完小说人物还在心里,好像不是小说人物,而是真有其人。不由自主为他们的命运和作为感叹和感动。


阿城的东西有点脱尘出俗的飘逸感,尤其是《棋王》更给人这样的印象。人物好像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很专注很享受,不受外界影响,给内心世界竖起一道隔离墙,将喧嚣吵闹烦人的外部世界,阻挡在外面。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我曾看到王朔的文章里,提到阿城在美国呆着也从来不学英文,说是怕英文会使得他的中文文字串味。猜想阿城自己也是可以呆在自己小世界里,不受外界干扰的。


阿城的散文随笔我也读过,但印象不似小说深,有些东西有点“玄”,读了有点不知所云,自然也就记不住。阿城国学功底深厚,儒释道据说都有研究,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钟惦斐,家学渊源可以想见。


2. 王小波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小波与阿城是同时代人,经历有相似之处,去过农村插队。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最有名,故事很简单,就是王二——这个名字挺有趣,姓王的排行老二的小子,其实就是他自己——和“破鞋”陈清扬的恋爱经历。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小波小说的写法,很别致很黑色幽默。他堂而皇之描写做爱过程,但读着没有很色情的感觉。他大概是最早直截了当地,把男人阳具拿来说事儿的当代中国作家,但读着也没有猥琐讨厌的感觉。


王小波不装腔作势,这点同王朔很像。他的小说时有“金句”出现,让人读了会心一笑,会喜欢写出这样句子来的作者。王小波在台湾香港也有大量粉丝,不是偶然的。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小波的杂文写得很好,读来畅快淋漓。他是学理科出身,思考问题逻辑严谨。他有篇《我看国学》,讽刺孟子朱子,对许多人一味钻在所谓国学故纸堆里,作死学问大不以为然。诙谐幽默而不失深刻,很有意思。


冯唐很推崇喜欢王小波,受他影响不小。可惜王小波英年早逝,不然会有更多的作品可以期待。


3. 王朔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朔的作品影响之大不用说的。他的语言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的说话方式,这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没有那个其他作家做到过。


阿城说只有王朔才算得上所谓先锋作家,因为他用自己冷嘲热讽的一套语言,颠覆了原来占据主流地位的那套一本正经的语言。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朔小说一反常态,别开生面,有点嬉皮笑脸,很贫,也很幽默辛辣,很锐利,将许多一本正经的东西,弄得很没面子很难堪很下不了台,这给人带来很大的快感和享受。


他早期的言情小说有点小煽情,但不失可爱,千回百转,让读者跟着纠结。王朔小说对话总是写得很精彩,三言两语,人物跃然纸上。用最少的语言一针见血地表达丰富的内容,王朔的这项本领很少有人能及。


王朔很少佩服人,但他说最佩服的是阿城,这也显出阿城的高超了。


4. 冯唐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是七零后作家,比上述三人里最年轻的王朔,还小十多岁。冯唐说他儿时最崇拜的文字英雄就是上述三人,他文字受王朔影响的痕迹很明显。


冯唐读的书不少,经历也很丰富,此君聪明,读了博士,是妇产科专家,还做过有名大公司的CEO,懂英文,能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虽然有不少诟病他的翻译作品的声音,但能翻敢翻,就属不易了。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文字生动幽默行云流水,想象力丰富,给人阅读享受。他的小说人物少,也没有多少情节,人物内心感受挖掘比较深。他对自己的《不二》极具自信,认为可与《金瓶梅》《肉蒲团》一样名垂青史。


冯唐的随笔写得好,我喜欢他的随笔集《三十六大》,此人好思考,也有见地,加之擅表达,不少随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读了也很亲切。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自信,他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是诗,其次才是小说随笔。冯唐对韩寒的作品大不以为然,认为不上档次。贾平凹也曾经批评过韩寒的作品,说那不能算是文学,冯唐说的更形象更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文学这东西有一道“金线”在那里,虽然那“金线”看不到,但搞文字的人都感觉得到,而韩寒的作品是够不到那条“金线”的。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像王小波一样,喜欢拿男人的生殖器说事儿,他有本书的书名就叫《天下卵》。


在他的小说里,阳具更是无处不在——现在很多人好像都喜欢把生殖器挂在嘴上,无论哪类文章,相干不相干,有无必要都是“JIJI”长“JIJI”短的,“JIJI”蔚然成风——,那让人读着感觉有些别扭,有违和感。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而王小波的作品却没有那种感觉。有人说冯唐流氓,却没人说王小波流氓,同样是拿阳具说事儿,感觉却不一样。


那里也有个品味的“金线”在那里,看不到,但感觉得到。关于阳具的“用法”冯唐够不到品味的“金线”,就让人觉得流氓了吧。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朔冯唐都不忌讳被人称为流氓。但感觉不一样。王朔并不以流氓为荣,他说“我是流氓我怕谁”,那是一种狡猾的“战术”,先给自己打上一针免疫针,之后攻击他人时,就不怕别人反攻——我自己都说自己流氓了,你还能怎样?


王朔给人印象是不把别人当回事儿,也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大家都一样,谁都别端着揣着自以为是那么回事儿。冯唐不怎么攻击别人,别人倒会攻击他。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好像挺喜欢“流氓”这称呼,仿佛觉得“流氓”正是其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处,他有时甚至给人印象,似乎刻意要给自己抹上点流氓色彩。但我看访谈节目里的王朔和冯唐,给人印象又大相径庭。


王朔坐没坐相,语速极快,一口一个“他妈的”,确有“痞子”风范;冯唐却是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讲话字斟句酌有条不紊,全不带一个脏字。冯唐一点都不流氓。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上述作家互相也有评论。阿城对王朔文学成就的评价,如前所诉至高无上,认为是真正的先锋派代表。


王小波对王朔评价也不低,王小波对阿城的《棋王》不以为然,认为在农村那种环境里,象棋好手只会越下越臭,最后退化成一个臭棋篓子。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王朔说他这辈子如果硬要举出一个偶像,那就非阿城莫属,换句话说阿城是他唯一心悦诚服的人物。


有人问他当年他销声匿迹于文坛时,王小波横空出世,如果当时他还在创作,二者之间会是怎样情况,王朔笑说:大概会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吧。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冯唐作为晚辈对上述三人也有评价,他认为王小波的作品是佳作,但仍有不足之处,英年早逝十分可惜。


王朔极具才气,可惜书读得不多。并预言许多年之后仍会有人读王朔,但读阿城的一定更多。


本文插图为黄永玉作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1444.html

分享给朋友:

“阿城、王小波、王朔和冯唐” 的相关文章

生命是一树花开。

生命是一树花开。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

杉山赏荷

杉山赏荷

   杉山赏荷 青山文客        驱车15公里,来到了杉山著名的荷花基地。嘿,人还真不少!马路边停满了各种牌号不一的车辆,路上田间游荡着着装各异的男女老少。呵呵,他们都是来赏荷的。...

有这样一个地方

有这样一个地方

有这样一个地方。 原先是农村,遍布小丘陵和稻田,小山谷里只有一条小溪,和一条伴溪而行的小路,逶迤2000余米,沿途草比人高,溪水在草丛中潺潺潜行,由于高差较大,水流湍急如奔马。如今这里变成了美丽幽静的公园。 经过拓展改造,去除草,加宽水面...

心里话

心里话

  一条路为何曲曲折折, 孝顺的心为何若有若无,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灿烂星河, 兴邦耀祖永恒不变的传承, 养老为何有不同的雕琢? 老人有钱: 儿女们惦记着怎样得的更多, 老人没钱: 多子女轮流看护着, 罪孽啊, 生儿女的时...

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

  感谢佛让我所悟, 春暖花开的季节, 哪一朵盛开的花属于我? 红尘过客, 多数人记住了花开的颜色, 却忽略了陪伴的绿叶很多, 只为花的凋落惋惜, 没人聆听花叶执着到晚秋的叹息。 一花一叶一菩提, 阿弥陀佛 感恩佛渡我心...

麻雀

麻雀

  岁月珍藏着点点滴滴,倘若触碰了脑海中的开关儿,就会想起心底封存的过往。 清晨,我开车走在行人很少的街路上,有一个瘸脚的环卫工人忙碌着:独特的走路姿势,让我一下想起了小学同学:“洪伟”。我将车慢慢的停在路边,走到他面前:有些苍老,毕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