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苦行僧。

苦行僧。

微信用户2年前 (2023-11-17)诗词类1012


1943 年 3 月 28 日,正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寓所,阖上了双眼。


如今,生活依旧,但我们还清晰地记着他高高的个子,总是剪着极短的头发,面无表情,而且异常冷峻的样子。


苦行僧。


柴可夫斯基从未让我感受到俄罗斯,使我感受到俄罗斯的是拉赫玛尼诺夫。


俄罗斯的精神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柴可夫斯基从未能面对这种矛盾,它太强烈,在被揭示出来之前,柴可夫斯基就已经退却了。


苦行僧。


柴可夫斯基本质上是十八世纪的西欧的。当他触及矛盾的时候,他所提供的,或者是一幅漫画(就象《1812序曲》),或者是一种旁观者的分析(就象《悲怆交响曲》)。


只有拉赫玛尼诺夫深入到矛盾之中,不试图解决它,而是展示它:阴沉而热烈、温柔而狂躁、放纵不覊但又自我禁锢、强烈向往但又无奈放弃。


苦行僧。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让人想起无边无际的森林、草原,在前面有一盏灯,在某个地方,在无尽的、令人疲倦的旅途中,有一个发出亮光的屋舍,但你却够不到它,你无法真正接触到它。


在他的音乐中,抗拒与屈服的冲动一样强烈。如果有人觉得,拉赫玛尼诺夫经常沉溺在情绪之中,或者显得冗长,那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他的矛盾:他充满激情但又不抱希望,他无限怜悯但又觉得于事无补。


苦行僧。


许多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风格,完全不适合 20 世纪的新潮流。他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而且又将他的音乐,深深根植于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之中。


1917 年,拉赫马尼诺夫选择了逃亡,离开了俄罗斯。因为他虽然欢迎新的体制,却无法理解革命的意义。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他曾希望它是美好的,平静的。然而他却永远走在了路上,永远动荡。


苦行僧。


他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位俄罗斯艺术家,还时刻密切注视着祖国文艺界的消息。虽然他曾因与一些流亡在美国的俄罗斯人士,一起反对斯大林整肃异己的行为,招致他的作品在苏联被禁演,他本人也成了不受祖国欢迎的人。


对此他曾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我年轻时所不了解的,是我失去了我的祖国。我被迫离开出生地,我在那儿度过了成长和挣扎的岁月。现在,整个世界对我敞开,成功也许正在各处对我招手。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吃闭门羹,那就是我自己的祖国”。


苦行僧。


我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沉重。战争曾使许多优秀的音乐家颠沛流离。对于民主和自由的看法的不同,政治观点的不同,却也深深影响着音乐家的创作。人对于和自己观念不同的人,竟然可以使用极端的迫害,让人感到无比恐惧。


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被一种固有的俄罗斯悲伤情绪所围绕。情感色彩非常鲜明,充满悲剧性,表现强烈,音响厚实,和声色彩非常浓重。对于钢琴作品来说,这是非常出彩的。


苦行僧。


他自己的演奏,擅长创造华丽而让人心醉神迷的丰富色彩,一如他那六英尺半的愁容一样,给人印象深刻。见到他就好像见到了俄罗斯。他身上始终洋溢着这个永恒民族的宽厚、坚强、深沉的心灵。


1917 年的圣诞前夕,拉赫马尼诺夫从圣彼德堡逃往西方。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俄罗斯。


本文插图为 Mark Thompson 作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1677.html

分享给朋友:

“苦行僧。” 的相关文章

迟来的教师节礼物

迟来的教师节礼物

  每年教师节,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我都会收到学生送的各种各样的教师节礼物。譬如微信、微博和电子邮件发来的贺词、贺卡,快递给我的礼品盒以及鲜花等。每当此时,自己切身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骄傲和自豪。然而今...

说不尽的管平湖

说不尽的管平湖

人类思想、文化、艺术中的有些成就,其实是很难去进行分析、解说的。比如书法中的王羲之、绘画中的梵高、文学中的苏东坡、音乐中的莫扎特,比如《圣经》。他们的不可解说,是因为他们的境界太高,常人要真切地看清他们的面貌、理解他们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

常玉画马

常玉画马

常玉擅于画马。从《毡上双马》到《黑马、白马》、《枯树双马》、《跳跃的双马》、《红土双马》、《禾穗双马》,所有这些以双数形式出现的马,或交颈而立,或头颅低垂,或陷于沉思默想之中。它们缓慢、安宁,几乎以同样的体态和身姿,同样的忧伤,成双入对地出...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曲江南丝竹小调音乐《紫竹调》。这只曲子广泛传播于苏南、上海、浙江和皖南等地,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吴语地区。江南丝竹由笛、箫、笙等竹管乐器,和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构成。这样的配置和广东音乐非常类似,只是广东音乐会更突显...

读聊斋

读聊斋

提到《聊斋》,估计不少人对书中那些鬼怪杂谈,都能说上几段。但如果就此认为《聊斋》只是狐精鬼怪的故事,那就真的太小看蒲松龄了。郭沫若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在我看来,书中的狐精鬼怪都只是聊斋的皮...

现代修士

现代修士

莫兰迪的画面永远是那么素净。他痴迷于那些瓶瓶罐罐,反复不断地摹写。这其中似乎有说不完的意蕴。他的画乍一看并不出挑,但你一眼看去就会喜欢,说不出的缘由,就是觉着舒服。构图永远是稳定的。色彩永远是淡雅的,和谐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焦灼感。莫兰迪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