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粗粝之美

粗粝之美

微信用户3年前 (2022-05-16)诗词类2640
粗粝之美

伦勃朗的《犹太新娘》,成于 1667 年左右,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是伦勃朗后期最厉害的一幅画……之一。


梵高和他的好基友参观至此画时,基友没管他继续往前看。可看了一圈回来,发现他还在看这幅画。梵高说,如果能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我只啃硬面包,或是少活 10 年,我也心甘情愿。


粗粝之美

这幅画所成的时期,正是错觉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讲究要把画画得像是真实环境的一部分,要像是“在墙上开了个洞”,画风也是以精细笔触为主。


其实,伦勃朗早期作品也具有类似的画风,只是到了晚期,他的笔触愈发粗犷,这幅画便是其典型代表。同时期有艺术家看到此画说,用粗犷的笔触居然能获得如此令人震惊的效果,令人惊叹。


粗粝之美


粗看此画,人物衣饰的肌理迷幻,神秘,吸引人的目光。似乎什么细节都历历在目。但欲细看,目光却又迷失在一片闪闪的金色之中。


我们且看细部,伦勃朗用厚涂法塑造新郎的左衣袖,其技巧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看似杂乱随意的笔触,却又完美的塑造了衣饰的肌理。


粗粝之美

粗粝之美

新娘手的肉感,全靠(看似)随意刮出的阴影塑造出来,手上的珠宝晶莹闪耀,有透明感,也全靠粗笔触塑造出来,这样的功夫,没几个人有。


伦勃朗另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对人物脸部的处理。我们看新娘的五官,鼻尖下方的阴影,不是用深色涂出来的,而是用肉色涂完鼻梁后露出来的底色,这也显示出伦勃朗的造型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粗粝之美

新郎和新娘的脸部都使用了所谓的“伦勃朗光”,从左上侧打来的光线丰富了脸部的明暗关系,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们看新娘和新郎的表情,是不是能看出来他们复杂的内心呢?


粗粝之美


古往今来,对这两个人心理世界的解读,那是数不胜数,真是有着和蒙娜丽莎一般的待遇了。这一切都是通过伦勃朗高超的造型能力,利用适当光线带来的丰富阴影实现的。


从这幅画看,伦勃朗在卡拉瓦乔强烈明暗对比的基础上是有所发展的。明暗的对比在伦勃朗笔下,已不仅限于宏观的布光和戏剧性,而是延伸到了微观细部,为塑造衣饰珠宝的肌理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393.html

分享给朋友:

“粗粝之美” 的相关文章

昨夜的雨

昨夜的雨

  昨夜的小雨, 今又晴空万里, 雨滴不知太阳的暖意。 不舍得离去, 悄然留下自己的身影, 化作蔚蓝天空上的浮云。 问一声爱问一声情? 一花一木一世界, 有忧伤有别离, 百花园香润雨滴。 秋风起, 落叶残花微叹息,...

深秋依旧

深秋依旧

  深秋。不知等了多少个春秋,也不知道盼了你多久?从初次相逢那一时刻到再一次的重逢牵手,等了六个春秋。从春到夏,伴着雪花纷飞冬季;内心的世界冰封了很久。漫漫长夜的期盼,总有春暖花开的时候。经历酷暑难耐的夏,终于迎来了凉风习习的秋。 深秋依...

国庆日我们收获感动

国庆日我们收获感动

  2019年10月1日是万众瞩目的70周年建国庆典日,全家早早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这一天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感动!   首先是习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言犹在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国家 70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了珍藏

为了珍藏

写作是我偶尔的灵感, 更是生活瞬间的记录, 但又有谁懂我心扉? 揽着易逝的阳光, 与我靠近。 双手抱拳: 希望不要过眼云烟, 真心品读多提见解。 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 留下一抹淡淡余香, 一笔一纸, 一案一灯, 一茶...

想

一个人是孤单, 想一个人才寂寞, 你说有时间一定来看我, 我心里很甜。 祈盼着, 从点点星空到朝阳升起, 望着你将要来路口, 却一片迷茫。 一个人是孤独, 想一个人才心痛, 你说一定给我一个拥抱, 我心里很暖, 向往着...

守护的东西

守护的东西

我喜欢李安,贾樟柯或者蔡崇达们的东西,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反复讲述的,是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断裂感。这个断裂感对我来说不是抽象的,而是切身的,感同深受的,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的。现代生活核心就是变化。生活居所的不固定,情感关系的不安稳,新奇信息和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