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微信用户2年前 (2023-09-09)诗词类1172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一次和朋友聊天,谈到“大调和小调有什么区别?朋友说:大调听起来很成功,小调听起来很失败。真是一语惊人。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说得没错:大调对应的音乐形象往往是正面的,光明的,而小调对应的往往是负面的,阴暗的。因此大调对应成功,小调对应失败也是合理。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事实上,不管作曲家本人活得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妨碍他们对于小调的偏爱。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而言,小调的音乐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人是难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经历风雨,怎么有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正因为如此,成功的喜悦才显得尤为珍贵。一个活得太容易的人,比如,富二代的成功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你用一首曲子打动人心,赚到眼泪,用小调来代表艰难险阻,用大调来代表幸福快乐的话,你会怎么写?


全用充满正能量大调?会不会太红歌了?全用哀伤忧愁的小调?眼泪是赚到了,但会不会有点忧伤过度,让人抑郁呢?因此,伟大的音乐作曲中常常既包含着小调,也包含着大调,并且常常是小调在前,大调在后,也就是“风雨”在前,“阳光”在后。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比如贝多芬的《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就是 c 小调的,而终乐章也就是第四乐章则是 C 大调的,表现的便是先抑后扬的一种人生境遇,歌颂个人的奋斗,以及与命运的抗争。当然,贝多芬不会称其为《先 c 小调后 C 大调的第五交响曲》,这名字也太繁琐了。


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c小调)

2.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C大调)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也是 c 小调,作品111,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 c 小调,第二乐章 C 大调,也是相似的意思。同样,贝多芬不会称其为《先 c 小调后 C 大调的钢琴奏鸣曲》。

所以结论来了,为什么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小调的?因为这些曲子往往从小调开始,走向大调,若是把曲子里面的调性变化都说出来的话,这曲子的名字可能比曲子还长,所以就用开始的调性命名了。这也说明了西方古典音乐“无标题”的特性:偌大的一部作品,名字最多就是个“绰号”。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都采用这种“先抑后扬”式,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屡试不爽。事实上,作曲家早就知道这个秘诀。
在巴赫的作品中,就算全曲基本都在小调上的乐曲,结尾也多半就结束在大调的和弦上,给人以升华的感觉。这种现象在音乐学上被称为:辟卡迪三音。例如上面这首 c 小调赋格(BWV847)。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从小调走到大调的曲子有很多,但有没有从大调走到小调的曲子呢?非常少。我想了很久,终于想起了一首肖邦的 B 大调夜曲,作品 32 之 1,整首曲子的色调基本都是明亮,清爽的大调,结尾忽然来了个无比阴暗的 b 小调,还有点宣叙调的感觉。似乎是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感觉真有点像恐怖片。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肖邦的这首 B 大调夜曲,作品 32 之 1。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1495.html

分享给朋友:

“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的相关文章

人间值得

人间值得

前几日,梦到了类似紧那罗的神祈,柔和的金色,清晰的笑容,清泠泠的好似月光的声音,朵朵清清淡淡的莲花隐于他们身后,散着温柔的气息。说来奇怪,那些平日里想象不出的神祈,最近在梦里倒是经常出现。昨日晚上抄写了一些书摘,看...

三个时刻

三个时刻

赵无极,林风眠的学生,毕加索的邻居,马蒂斯的好朋友,被陈丹青誉为“唯一一个在欧洲主流艺术界获得声誉的中国人”......但除去这些头衔,多数人对赵无极的作品,还是表示看不懂。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是个抽象派大师。所谓抽象,就是画家在作品里不模...

跟巴赫喝下午茶

跟巴赫喝下午茶

此时无风,阳光温暖,看着窗外的树和云,突然就想听巴赫了。打开音响,烧水沏茶,且就着巴赫喝一回吧。先从盲人管风琴家,瓦尔哈演奏的《帕萨卡里亚》开始。那缓慢的主题,像船桨一下下插到水深处,推动音乐前进。当它止住在一个最...

蔡元培:怎样读书?

蔡元培:怎样读书?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

抽象与具象

抽象与具象

1945 年 1 月 19 日,常玉在《巴黎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位中国画家对毕加索的见解》。他在文章里写道:“毕加索的作品其实一点都不难懂,甚至本质上是单纯的。当代绘画就跟从前的大师绘画风格一样,整体而言...

贝多芬故居

贝多芬故居

此行欧洲原为比利时展事,顺道荷兰一游,九月初必须赶回北京上课,德国并不在旅行计划之内,但取票登机均须到法兰克福,当地两家旅行社同声致歉:月初机位全部满座,上旬机票必须每天电话询问。九月八日,我决定提前进入德国,停留科隆,就近等票。黄昏,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