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摹古的是与非

摹古的是与非

微信用户9个月前 (03-08)诗词类626

摹古的是与非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坛上,有两个风格迥异,但影响力都极大的画派。一派是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huī)组成的“四王”;另一派则是由石涛、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kūn)残(石溪)四位僧侣画家组成的“四僧”。


虽然放到今天来看,“四僧”的品味广受美术史学家的肯定,但在当时,最受追捧的还是“四王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四王”中的领袖人物,王时敏。


摹古的是与非


王时敏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王锡爵在明朝担任内阁首辅,位高权重。王时敏从小喜欢画画,遇到名画真迹,只要喜欢,王锡爵便不惜重金,买来给孙子临摹观赏。


有一次,王锡爵为了给王时敏买一副北宋李成的《山阴泛雪图》,花费了 400 多两银钱,这在当时,相当于中等收入人家一年的生活费。


摹古的是与非


王锡爵更是嘱托大书画家董其昌,作为王时敏绘画的启蒙老师。那个时候,董其昌已经当过皇长子的讲师,名气很大。王家也是高门大户,因此董其昌给宰相之孙当老师,也可谓门当户对。


董其昌也很喜欢这个少年,并悉心加以教导。王时敏 12 岁那年,董其昌还专门为他画了一套画稿,作为临摹的粉本,里面有王维、荆浩、董源、米芾、范宽、李成等历代名家的树石图形,还有笔法要点的总结。


摹古的是与非


年少时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王时敏学画便从摹古入手,这对他日后形成的仿古绘画观念,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奠定了他一生艺术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历来重视出身,师门厉害,徒弟也会被高看一等。王时敏能够师从当时领衔画坛的董其昌,加上个人的天分和努力,年纪轻轻就成了画坛新锐。待董其昌去世后,更是成为新时代的领袖人物。


摹古的是与非


王时敏一生经历了明清两朝。他在明朝生活了 54 年,又在清朝的统治下生活了 36 年。18 岁那年父亲去世,次年爷爷王锡爵也去世了。按照朝廷惯例,王时敏顺势继承官位。


但是,大明王朝的气数,此时已将走到尽头。王家四代为官,对政治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王时敏见大势已去,决定退隐。49 岁时,王时敏决定辞官,并开始专心绘画。


摹古的是与非


可是好景不长,清兵迅速南下,安逸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说来不可思议,像“四僧”这样的贫民百姓,面对国家危亡,尚会参加抵抗。可是王家这样四代为官的家族,心态却很平和,可能他们也已经看清了明朝腐朽的真面目。


所以当清兵打到家乡太仓时,王时敏作为当地的领袖,便带着全城百姓归顺了清朝。以儒家观点来看,王家一定是要背千古骂名的。可如果从今天人道主义眼光看,王时敏保全了一城百姓的性命,也许更容易理解一些。


摹古的是与非


但无论如何,归顺一事,还是给王时敏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清之后,王时敏闭门不出,隐居书画,留下的绘画作品也明显增多。


王时敏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诗入画,借画品诗,古人的各种画法,王时敏信手拈来。尤其是在用色方面,打破了水墨、青绿、浅绛、没骨等画法的条条框框,用色用墨老辣深沉。


摹古的是与非


事实上,受董其昌影响,王时敏自幼走的便是临古摹古,追求传统趣味的笔墨之路。他认定仿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绘画要处处看齐古人的经典样式。而那些同时期自出新意的画家们,在王时敏看来,都属于野路子,不可取。


清初“四王”的另外三位,王鉴是王时敏的子侄辈,两人的绘画思想相当一致。王翚(huī)是王鉴的学生,也受过王时敏的指导。王原祁则是王时敏的孙子,更是与他一脉相承。


摹古的是与非


清初“四王”的活动时期,前后跨度非常大。从王时敏出生的 1592 年算起,到最后王翚离世的 1717 年,前后 125 年。他们共同信奉的摹古一派,成为了清朝初期的主流画风。


与其说“四王”引领了时代的审美,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四王”。清朝初期,满汉矛盾十分激烈,统治者需要缓和对立,就请汉族文化名人出任朝廷命官,表示自己对于汉文化的友好。


摹古的是与非


“四王”就是绘画领域的不二选择。一方面,“四王”传承的是董其昌的画坛正脉,有一定的威望和规模;另一方面,“四王”对于清朝的态度是合作的,而且“四王”绘画中,那种安稳典雅的感觉,确实比个性古怪的“四僧”画风,更符合清廷的需要。


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看,清朝总的文化走向,就是喜欢集大成的时代。编撰全唐诗、四库全书,都是在清朝。


摹古的是与非


绘画上呢,“四王”的主要工作也是集大成。他们集的是古人的笔墨。不像宋人,追求如何真实的表现自然;也不像元人,追求如何更好的抒发内心。“四王”热衷的,是如何提炼古人的笔墨样式。


当然,“四王”提倡的仿古,显然也限制了很多人的个性创造,大家在家里闭门造车,使得山水画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程式存在,在我看来,这也是“四王”存在的时代局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596.html

分享给朋友:

“摹古的是与非” 的相关文章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 , 发表于2023-11-11 23:00 ,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庚子书单

庚子书单

今天这篇书单来自我的一位朋友慕珂。此前,曾经和大家分享过四篇他读《聊斋》的感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留言框内回复“聊斋”获取阅读链接。今天这篇则是他在庚子年的一部分读书笔记,且作参考。可能庚子年最大的好消息,就是庚子年要过完了。在这个如...

走在小岛的小路上

走在小岛的小路上

  仲夏,万物复苏。我走在株洲石子湖公园的湖心岛上。 湖心岛是石子湖公园的精华所,岛不大,石子�路,绿树成荫。石子路七弯八拐,路面的石子排列成一个个的圆形,圆形里面不知是什么图案,也不知表达的是禅意还是道意?我一边感受着天然的湖光美色,一...

有这样一个地方

有这样一个地方

有这样一个地方。 原先是农村,遍布小丘陵和稻田,小山谷里只有一条小溪,和一条伴溪而行的小路,逶迤2000余米,沿途草比人高,溪水在草丛中潺潺潜行,由于高差较大,水流湍急如奔马。如今这里变成了美丽幽静的公园。 经过拓展改造,去除草,加宽水面...

岭南师院扬“彩”令夏队探访草坪村

岭南师院扬“彩”令夏队探访草坪村

  岭南师院扬“彩”令夏队探访草坪村 7月25日,岭南师范学院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始了。经过为期两天的准备,岭师的扬“彩”令夏队中的江门小分队来到草坪村。接下来,让我们一睹草坪村的“芳容”吧。 草坪村,于明洪武年间立村,距今已有160多年...

一把伞

一把伞

  雨静静的下, 想起你对我说的话, 不论多大的雨, 也不用害怕, 加倍珍惜着, 你送我的雨伞。 送伞是举手之劳, 平常的像绿草一样清新自然, 千万别在你的心里泛起波澜, 我还有一把爱妻给我买的雨伞, 是玫瑰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