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古人真幽默

古人真幽默

微信用户3年前 (2022-05-24)诗词类2063
古人真幽默

很多朋友都误认“幽默”是舶来品,而且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一项精华,我大不以为然。因为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上就有了《滑稽列传》,有那么多幽默的人和事,怎能说中华民族不懂幽默?


孔老夫子也常常为人所误解,总以为他道貌岸然,哪里懂什么幽默?但是《论语》上记载得很清楚:“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古人真幽默

《中山出游图》(局部) 南宋 · 龚开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题何必大作?其实在他老人家心中得意非常,所以子游一加抗议,他立刻面不改色地说:这不过是一句玩笑的话罢了!莞尔一笑。孔门弟子真会描画,描画得妩媚动人,谁说孔夫子不懂幽默?千载之下,犹习习然炙其温馨。


比孔夫子再早上两三千年的中国人,都还懂得幽默呢。不信,请看在陕西扶风地方发现的一件仰韶陶器,在红陶残片之上,有一个“尴尬”的中国人面孔!


古人真幽默

仰韶陶器


尴尬是我们迄今常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但是在艺术品上表现得如此充沛,当以五千年前这位大艺术家为第一,手法干净利落。面型初具之后,只用了三笔,两眼睛和一嘴巴,就使一个尴尬万分的表情流传千古,到现在还在我们心中激起回荡的共鸣,而所用的工具只是一个指头。


扼要的三划,尴尬而悲怆。是在嘲笑自己,或在嘲笑命运呢?这使我们想到了俗话上的“哭笑不得”,也使我们想到了八大山人的那“哭之笑之”的有名署款,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


古人真幽默

八大山人的落款


在华府的福瑞尔美术馆中,收藏有一对青铜虎形牺尊,体型长大,表情“蹒跚”,面部表情令人笑绝,额上皱纹叠落,獠牙锯齿如画,稚憨可爱,我每一次和它们对面,都忍不住说出了我的知心话:老兄,你当赶快去找牙医师做齿列矫正,不然,怎样吃东西呢?


据说当日采集人(姑隐其名)得到这对铜虎牺尊之时,大喜过望,什么也不采集了,立刻包架飞机,径直飞回了美洲。可见他对这副虎面笑容,是满意到了极点了!谁说中国人不懂幽默?试想想原制作人的惨淡用心。


古人真幽默

铜虎牺尊


汉代有许多说书人的优伶俑,都使人发噱,在这里只举一尊以见例。


看这位手舞足蹈的说书人,手执棰鼓,眉开眼笑,正在讲人间最最有趣的故事。试把这位笑倒世间的说书人像,移作太史公《滑稽列传》的封面,请看他上翘穹苍的脚板丫子,如何得意忘形……


古人真幽默

汉代的优伶俑


在图画中,这种令人绝倒的例证,更是美不胜收。宋代的易元吉为了画猿猴,亲自跑进深山老林与猿猴为伍,结果他不但得到了猿猴的真性情,而且进一步得到了猿猴的幽默感。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他的《猫猴图》小卷,画一位孙行者,抱着一只佩着彩带的小猫咪在扬扬得意,面孔上发出会心的微笑。小猫咪在猴子怀中亦面露笑容,但是它的哥哥(也可能是姐姐)远走逡巡,高翘着尾巴充满了惊讶和戒慎恐惧。


古人真幽默

古人真幽默

古人真幽默

《猫猴图》 北宋 · 易元吉


在这个两两对立的圆周形构图上,一边是扬扬得意和嬉笑如常,另一边则是悚然而惧,惊讶万分,相映生趣,幽默异常!孙行者哪有这种闲情逸致去恤老抚幼?一切都在这位艺术家的拟人幽默感情之中。


宋人杂剧的《眼药酸图》亦令人有会心的微笑。“眼药酸”是南宋的一部杂剧名字。杂剧名中加“酸”字多是以仕途无望的落魄书生为嘲弄对象,这里指卖眼药的推销员。这幅画是为了当时的同名杂剧所做,是一幅“宣传海报”。


古人真幽默

《眼药酸图》 南宋 · 佚名 


在这里,一位是戴高帽着长袖袍的眼药推销员,浑身上下都是眼药的广告,眼睛的图样画满了全身,真成眼光菩萨现身说法。另一位则偻身向前,一手尖尖地指向自己的眼睛,他正是患有眼疾的病人。二者供求相需,一拍即合,有多少变化曲折,真是一台好戏。


看画上人物的姿态、服装、动作、表情,丝丝入扣,如闻其声。想到现今我们语言中尚有“卖膏药”的讽刺,庙会或草台戏场,亦时有卖药商人大吹其法螺,古今中外一也。对画体认,能不莞尔会心?


古人真幽默
古人真幽默

古人真幽默


宋末元初有一个奇突的画家,他名叫龚开,画一些想入非非的鬼怪图画,在华府福瑞尔美术馆中,有他的《钟馗嫁妹图》卷。

古人真幽默


钟道士是一位食鬼的神仙,他役鬼如奴隶,无中生有。他又有一个妹妹,这妹妹要出嫁,鬼话连篇的大小妖魔,都被驱来为她抬嫁妆,于是就来了这么一位戴凉帽,背皮包的小鬼役。

古人真幽默

他面目黧黑,白眼看天,浑身上下都是骨节,说不定就是所谓的骨节鬼了罢!所背的皮包,十分摩登,大可提供给皮包业参考,和骨节鬼一白一黑,相映生趣,幽默异常,一见会意,使人五体投地地佩服作者的高明用心。

在这里我们想到了有名的《鬼趣图》,这是罗两峰一系列的杰作,直把人世百态讽刺个够。


古人真幽默


因为鬼者还是由人蜕变而来,什么大头鬼、女鬼、官吏鬼……一一都上绢素。


内中还有一幅骷髅鬼,倒是从生理卫生解剖学而来的,与龚开的黑肥骨节鬼不侔,但是其讽刺和幽默,却还是同一鼻孔出气的。


古人真幽默


现代的齐白石老画师,亦很富于幽默的情感。

他有一幅《小鸡争蚯蚓图》,名闻世界,到处都见它在做贺年片用,画两只雏鸡在争夺一条蚯蚓。由于齐老在上面自题“他日相呼”四字,所以亦有人名之曰《他日相呼图》。

古人真幽默

《小鸡争蚯蚓图》 近代 · 齐白石


这幅小品的幽默感,人人一见即能领悟。好有趣的芝麻小事,点点滴滴都落在学士眼里,一片活泼生机。但是齐老他亦是有所本。


古今中外,知道雏鸡争蚯蚓者何止千万人,而且早已形之于艺术。如今旧皮袋装新酒,一冠之以“他日相呼”字样,那就意义深刻非常。齐白石老人别有用心,观众在活泼幽默感之外,亦怆然别有体认,岂止是一幅图画而已!现代史上的争争夺夺,亦尽涵盖于此了!

古人真幽默
《秦琼卖马》剪纸


最近民俗中的剪纸艺术大受世人欢迎,我对一幅《秦琼卖马》的杰作钦佩无比。小小的一张剪纸,有英雄的江湖落魄,店小二的仗势欺人。看他那种“一文钱逼倒英雄汉”的可恶姿态,真是“狗眼看人低”,看准了秦二哥的致命弱点,一定要他去卖那匹黄骠骏马。


在这里您只要注意一下马的眼神那一点,您就会对中国老百姓普遍都有的幽默感领略到家了,还能说他们没有幽默感或幽默细胞吗?赵干《江行初雪图》上的蹇驴,眼角唇边的深刻表情,都和秦琼的黄骠马同一神韵。


古人真幽默

赵干《江行初雪图》中的蹇驴


从数千年前陶器上的“尴尬”表情,青铜俑的憨稚笑容,猛虎可笑而不可怕的“蹒跚”造型,兽猎纹镜上虎豹的前倨后恭,汉代说书人的手舞足蹈,其他如《眼药酸图》的尖锐对照,《钟馗嫁妹图》的想入非非,《小鸡争蚯蚓图》的活泼可爱,剪纸图画中的马眼传情……一一都在表现中国人的幽默感普遍充沛,源远流长。


谁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真是“笑话”!


以上内容节选自《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lmwmm.com/post/403.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联觉

下一篇:船歌

“古人真幽默” 的相关文章

千古奇书《素书》字字千金

千古奇书《素书》字字千金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相传黄石公在桥上扔下鞋子...

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

抗疫之春清明有寄

抗疫之春清明有寄

抗疫之春清明有寄七律•清明思先烈微风催雨洒江天,情系陵园祭俊贤。驱蒋杀敌枪眼堵,援朝抗美匪窝端。和平建设凝神治,灾害清除舍命攀。捧束心花英烈献,中华逐梦后昆担。七律•清明思亲潸然泪下忆双亲,意念悲催欲断魂。善举萦怀弥脑际,良言入耳润儿心...

人间值得

人间值得

前几日,梦到了类似紧那罗的神祈,柔和的金色,清晰的笑容,清泠泠的好似月光的声音,朵朵清清淡淡的莲花隐于他们身后,散着温柔的气息。说来奇怪,那些平日里想象不出的神祈,最近在梦里倒是经常出现。昨日晚上抄写了一些书摘,看...

音乐是真

音乐是真

音乐是什么?在巴洛克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神的启示;在古典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一种客观形式所主宰的艺术;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自我的发现,是情感对情感的对话;在印象主义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绘画,是颜色,是线条...

京剧:没有文化的文化

京剧:没有文化的文化

1997 年 5 月 16 日,汪曾祺这样一个可爱的老头走了。可直到今天,他依然不过时。他写小说,也写戏曲,有名的《沙家浜》至今还在台上台下传唱。今天分享的是汪曾祺在 1994 年,为徐城北的《京剧文化初探》一书作...